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來自陜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咸陽茯茶制作技藝,作為聯合申報項目之一成功晉升為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成為繼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之后,陜西第四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中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更是達到43項,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它世代傳承,至今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培育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品格,彰顯了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
茯茶是一種發酵茶,經過發酵、煮熬、炒制、發花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作而成,特別是經過加工的茶葉最終長出飽滿金花,香氣濃郁,滋味醇厚。到了明清時代,作為有著千年歷史積淀的黑茶品類之一,茯茶是與邊疆少數民族交換馬匹的重要物資,促成“茶馬古道”的興起,有“官茶”之稱,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至今仍流傳著“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作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在省文化和旅游廳大力扶持下,相關地市各級黨委政府和非遺傳承人、茶企等積極推動咸陽茯茶制作技藝在保護傳承的過程中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成為陜西非遺一張靚麗的名片。僅咸陽市近年來便發展茯茶企業60余家,年綜合產值32億元,從業人員1.8萬人,為茶農年增收3.2億元,咸陽茯茶公共品牌更是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取得“一帶一路”沿線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注冊商標。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廳將以咸陽茯茶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契機,繼續深度挖掘以茯茶為代表的中國茶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延展相關產業鏈,打造特色旅游商品,支持主題景區建設等方式,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古老的非遺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職茵 實習生 唐佳欣
下一篇:創新突破看山東文化和旅游篇|A級景區門票5折!山東多項文旅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