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8月31日,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會議提出要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注入強大文化力量。寧波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
作為一座建城1200年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擁有深厚的底蘊和文化遺產,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逐漸建成了一座富強、文明、開放、包容的現代都市。
即日起,寧波晚報、甬上APP開設“寧波文化名片”欄目,解碼寧波文化,解讀這座城與人的獨特氣質,樹立和鞏固文化自信。
寧波三江口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形成于獨一無二的基因之中。世人皆謂,寧波人務實、爭強,勇于闖蕩。凡事著眼于當下,不念過去,不畏將來。這種精神氣質的形成,與寧波的地理環境有關。
地處浙東沿海,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坐擁天然良港,擁有三江交匯的區位優勢。這座城市一邊直面大海,接受海洋巨浪滔天、波譎云詭的神秘挑戰,一頭通往內陸腹地,背靠大樹好乘涼。南宋詩人陸游如此形容當年的寧波:“萬里之舶,五方之賈,南金大貝,委積市肆,不可數知。”
這就是寧波的自信根源,海納百川、港通天下。寧波是浙江因地理優勢而天然注定的“對外窗口”,承擔著她必然的使命。
遠古故鄉:史前文化標識
2020年5月,井頭山遺址被發現,改寫了寧波歷史。寧波人突然找到了他們與海洋的最早關聯。河姆渡是內河港灣,而井頭山,面朝大海。
8000年前的聚落,居住在海岸線上的一處緩坡,人們在先民們住過的地方找到了一大堆食用過的海洋貝類,作為這個聚落曾經存在的依據。
井頭山人的生活與潮汐相伴,逐浪而生。他們學會了造船、打槳,向海洋深處探索尋覓,體現出前人未有的智慧和勇氣;同時也會做彈弓、打獵。夜晚,當他們圍著篝火仰望星空的時候,也聽著疾風吹過樹林的獵獵風聲,與野獸來自暗處的呼號。
井頭山遺址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
井頭山的船槳,劃開了寧波歷史的第一槳。1000年后,聚落向四周擴展,來到了田螺山,也來到了河姆渡。
河姆渡人的生活體系很完整,他們的生產方式更先進,并且開始發展出美學觀。寧波人第一次放棄實用目的,學會了欣賞美、創造美。河姆渡人刻畫的圖案“雙鳥朝陽”,被認為是一種精神圖騰,象征著一種昂揚與絢麗,展現出勃發的生命力。
雙鳥朝陽象牙鳥形器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
2023年,將是河姆渡遺址發現50周年。《寧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然提出要“深化河姆渡、井頭山等史前遺址考古發掘和價值研究,創建河姆渡國家遺址考古公園,推動河姆渡-井頭山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新近出臺的《寧波市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打造“河姆渡史前文化標識”。目前我市已經在籌建寧波市史前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與河姆渡博物院,遠古文化名片有望被時代擦亮。
山色四明:唐詩之路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在唐代地圖上,浙江僅占0.7%的國土面積,卻有54%的詩人出自、客寓或歌詠過浙江,成為極為壯觀的文化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有1200多位唐代詩人,從《全唐詩》走出,曾來到浙江的青山綠水間,壯游詠志。
剡溪、天臺、四明,留下詩人屐痕處處。檢索四明詩,尤以皮陸“四明九題”對后世影響最大。嚴格來說,皮日休與陸龜蒙并沒有來過寧波。有一天,陸龜蒙蘇州的家中來了一位訪客,名叫謝遺臣,從名字到氣質都充滿隱逸氣息。這位訪客向陸龜蒙細細介紹了四明山中種種勝跡,希望大詩人能給予題詠。
陸龜蒙被他描述的山水勝境說得心動,悠然神往,欣然提筆,就9個山中重點“景點”寫下9首詩,并抄送皮日休。對于好友的“挑戰”,皮日休也沒閑著,回贈9首詩以附和。
四明山 記者 胡龍召/攝
對于四明山來說,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事件。因為他兩人的“推介”,許多人來了四明山,不遺余力地尋找那些存在于詩中的景點,而在這不斷的尋找、推翻、重來中,四明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名頭越播越廣。許許多多的后代詩人,模仿皮陸而作“九題”詩,“四明九題”成了四明山的“母題”。
2020年10月12日,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啟動大會在天臺召開。“唐詩之路”是一條線,也是一個契機,串聯起浙東各座城市之間的合作“互推”。人們將共同著力于打造詩畫浙江、建設生態文明,讓綠水青山成為永恒財富,串珠成線,美美與共。
《丹山紀行圖》里的四明云霧
南宋風華:宋韻千年
中國歷史上,南宋是浙江的“高光”時刻。金兵襲擾,宋室南遷,杭州臨安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變成了國家都城。
就像京津冀拱衛首都一樣,距離杭州不遠的寧波順帶劃入了“京畿之地”的范圍,無論是戰略地位還是文化影響力,都達到歷史的巔峰。“滿朝朱衣貴,皆是四明人”,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
今年8月31日的省委文化工作會議在“十個新突破”中,提到要“在打造以宋韻文化代表的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寧波的各項宋代文化遺存極豐,物質遺存比較集中地存在于月湖和東錢湖,當然還有江北區的保國寺,它們一起構成了宋時的審美,給當時和后世帶來豐沛的給養。
一般認為,寧波城“啟蒙”于宋。當時特別重視文化教育,這股“風氣”的興起,與北宋政治文化名人王安石有關。是他在寧波設立縣學,并多次寫信請來隱居慈溪的學儒杜醇為學生上課,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
在他的帶動下,月湖周邊聚集起多位學者,受聘于春筍般成長設立的各座書院。“慶歷五先生”楊適、杜醇、樓郁、王致、王說,“淳熙四先生”楊簡、袁燮、舒璘、沈煥,皆于此時揚名,建立起自己的學說。他們教出的子弟,通過科舉進入官場,壯大了“四明”的隊伍,形成良性循環。
月湖 吳維春 攝
天一生水:書香之城
藏書文化,是寧波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蜚聲中外,是寧波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地標。
范欽身為明朝兵部侍郎,卻有一顆愛好文藝的心,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在嚴嵩父子專權、宦官當道的朝局中,54歲正當壯年的范欽選擇激流勇退,去職還鄉。當時,他有兩個年齡相仿、經歷相似的同鄉朋友,張時徹有月湖精舍,屠大山有遂初堂,范欽受了“刺激”,決定新建一座自家小園天一閣跟兩人“媲美”,呼朋引伴,吟詩賞月為樂。
今日天一閣 天一閣博物院供圖
藏書是范欽的志趣,但他藏書的類型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厚今薄古,大都是明朝當代的地方志、科舉錄。一般藏書家看不上、不要的那種他都收了來,還叫人分頭抄錄。幾百年后,那些書因為量少,物以稀為貴。在這一點上,不得不服氣范欽的眼光。
天一閣最忠實的、為擴大它的聲名最不遺余力的“粉絲”是乾隆。編修四庫,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貢獻極大,乾隆屢次嘉獎,為藏四庫全書而建的“南北七閣”,也都按天一閣藍本而建,一朝成名天下知。
藏書脆弱,書樓易傾,寧波人卻把天一閣捧在手心,讓它們完好傳遞了450余年。天一閣是幸運的,它的存在是寧波的榮幸。
捐軀赴國難:守望和平
寧波地處海疆。千百年來,保家衛國的主題始終在這片土地激情上演。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鎮海是國家的海防前線,戰略地位很高,來往官員也都是朝廷指派的軍政要員。他們中,有一位叫馮柄的南宋水軍統制,他在今天鎮海中學校園內梓蔭山東側峭壁上,刻有四個擘窠大字“懲忿窒欲”,代表南宋水軍駐扎鎮海,防止金兵從水上入侵的一段歷史。
明代的寧波是抗倭前線,戚繼光、俞大猷,這些威名赫赫的將軍都曾在這里建立他們的功勛。招寶山上,抗倭將軍盧鏜建立的威遠城仍在,與兩岸十余座炮臺連成嚴密的防線,長長久久拱衛著甬江口的和平。
招寶山威遠城 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供圖
在寧波城市周邊,散落著多個衛所、所城,也都是海洋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特殊印記,他們合在一起傳遞出一種精氣神,講述著不可磨滅的英雄往事,激發人的愛國心和報國情。
寧波幫走天下:始終心系鄉梓
“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一句口號,讓“寧波幫”這個團體走到世人面前。
寧波多山少地,舊時人口一多,便有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骨子里不甘現狀的闖蕩精神,19世紀末,一批又一批的寧波人踏上了離家遠行的船只。
他們中的大多數去往了充滿機遇的上海灘,寧波人肯吃苦、踏實肯干,學習能力強,這些少年從店鋪里的學徒做起,憑著聰慧機變,很快在亂世濁流中嶄露頭角,站穩腳跟。最終,昔日學徒成了上海灘的“大佬”、行業公所帶頭人,特別是錢莊業,寧波人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他們以“義”字行天下,主動參與到社會建設和公共事業中來,并懷有濃厚的鄉情,到哪兒都不忘家鄉,凡有需要,“寧波幫”總是第一時間調轉船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至2020年10月,世界“寧波幫·幫寧波”發展大會已召開三屆。無論從事何業,身在何方,寧波,永遠是“寧波幫”的精神原鄉。
包玉剛在寧波大學開學典禮上講話(資料圖)
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基因綿延古今
當然,屬于寧波的“文化名片”還有很多,書香寧波、海絲寧波、紅色寧波、音樂寧波、影視寧波、演藝寧波、創意寧波……七彩交織,方是天上霓虹色彩。
今年是寧波建城1200年,如果說井頭山的濤聲象征寧波的文明曙光,那么子城建城代表著寧波人走向現代化的今天。唐人選址在三江口周圍的這片土地上,著力耕耘,搭建起城市的框架,繁衍生息,而有今天。我們紀念建城,也是為了紀念曾經為寧波的穩定、和平、繁華、欣欣向榮貢獻智慧與力量的所有人。
鼓樓是寧波現存唯一一段城樓 顧嘉懿/攝
1986年12月8日,寧波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9年4月,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批準了寧波市人大常委會提請的《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確立每年的12月8日為“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擴大寧波文化的影響力,增強市民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意識。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多樣化的紀念活動一直在展開。據了解,一套名叫“寧波文史記憶”的叢書正在編寫,由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的“寧波文化基因解碼工程”也一直在推進。
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今年8月31日的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到:著力打造思想理論高地、精神力量高地、文明和諧高地、文藝精品高地、文化創新高地,培育浙江文化新標識,構建文化建設大平臺,形成文化發展新格局,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
文化,無有定形,無處不在。它是人們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讓生活變得豐沛有趣。而當它照進有形的現實,文化軟實力就會變成經濟硬實力,鼓舞、激勵著大眾攜手努力,共同創造一個符合人們內心期待的世界。
記者 顧嘉懿